社会认同理论观点下的极端主义
社会认同理论(Social Identity Theory)是由亨利·塔菲(Henri Tajfel)以及约翰·C·特纳(John C. Turner)提出的理解群体间动态交互的一种理论。其基本思想是,物以类聚人以群分,个体会聚合为特征相似的群体,且会符合群体的要求行动。这一框架对理解极端主义(Extremism)十分有帮助,本文是J. M. 伯杰的小册子《极端主义》的阅读笔记。
【美】J. M. 伯杰. 极端主义[M]. 北京: 商务印书馆, 2023.
极端主义的分类
极端主义的一大特征是内群体坚决地对外群体采取敌对行为,所以极端主义的划分主要是针对那些出现强烈对立的群体性行为。大体上,有如下分类:
- 种族(Race)或族群(Ethnic)
- 宗教(Religion)
- 民族主义(Nationalism)
- 反政府(Antigovernment)
- 无政府主义(Anarchism)
- 阶级斗争
- 围绕单一议题的社会运动,如极端环境保护、反堕胎等
- 性别、性取向
内群体的延续与对外群体采取敌对行为不可分割。敌对行为被包含在内群体的成功中。敌对行为内容广泛,从口头到歧视、暴力,甚至灭绝,都是题中之义。
内群体,外群体
定义内群体
定义内群体即是个体如何认识群体原型以将自身向其归属的过程。伯杰建议有三种要素:
- 信仰:内群体中共享的信条,最重要的是其价值观,也包括宇宙论或形而上学等次级要素。
- 特征:适用于内群体成员的描述性特质,包括身体、心智、社交或精神。
- 实践:内群体成员的行为以及他们的预期行为方式,包括:
- 过去:该群体的历史
- 现在:该群体今天的行为方式
- 未来:该群体的命运
定义外群体
仅仅是定义群体仍不足以使行为趋向极端主义,为了实现这个目标,内群体还需要对外群体也给出一套身份建构。与内群体相比,这套建构的描述通常都是负面的。
划分内群体
在极端主义组织中,内群体内部并非完全均质,也可以划分出多个类型:
- 极端主义内群体:极端主义运动或组织自身
- 适任者内群体:极端主义组织宣称其代表的群体,并从中招募成员
- 失格内群体:在极端主义视角中那些可能会被驱逐的群体成员
危机与对策
极端主义通常以内群体生存危机为由确立对外群体的强烈对立。大体上包括五种危机叙事:
- 不洁(Impurity):内群体信仰、实践或特征的腐败堕落,有时还包括受到外群体信仰、实践和特征的渗透。
- 阴谋论(Conspiracy belief):相信外群体从事秘密活动以控制内群体。
- 敌托邦(Dystopia):相信外群体已将社会导向对内群体不利的方向。
- 生存威胁:相信外群体已威胁到内群体的存续。
- 末日信仰(Apocalyptic belief):相信外群体在不远的未来导致历史的终结。
极端主义运动对于危机的对策则有:
- 骚扰:故意让外群体在内群体面前不受欢迎。
- 歧视(Discrimination):拒绝为外群体成员提供内群体成员所享有的福利。
- 隔离(Segregation):内群体和外群体的物理隔离。
- 仇恨犯罪:反对外群体成员的非系统性暴力。
- 恐怖主义(Terroism):针对非战斗人员的公共暴力,以宣扬极端主义意识形态。
- 压迫:侵略性和结构性的歧视,直至并包括系统性暴力。
- 战争和叛乱:在内群体和外群体之间公开的致命战斗。
- 种族灭绝:大规模系统性屠杀外群体成员。
激进化中的群氓现象
群体激进化早于个体激进化。一般而言,群体激进化建立在定义内群体、定义外群体、建构危机叙事、界定对策共四个步骤的基础上。而个体激进化的过程较复杂,可以粗略划定为:
- 对适任者内群体的认同
- 对外群体形成负面看法
- 感知到危机
- 对极端主义内群体的好奇
- 对极端主义内群体的思考
- 对极端主义内群体的认同
- 自我批评
- 行为升级
- 复盘
可以看到,个体激进化过程的动态特征更明显,所以较群体激进化而言不易观察。
另一方面,似也可用涌现的观点去解释群体激进化与个体激进化的异步。人们在极端主义内群体中并没有真的变得激进,只是群体行为表现出激进的特质,而这个行为在群体解散后不会发生,所以也无法从个体身上观察出激进化。